欢迎进入沂水县慈善总会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慈善文化 > 慈善资讯 >

宫蒲光: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

发布时间:2022-11-14 15:44 查看次数: 次 来源:未知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
中华慈善总会党委第一书记、会长 宫蒲光
2022年11月9日
图片
党课主会场
图片
主讲人:宫蒲光
同志们:

非常高兴今天与大家交流学习二十大的心得体会。这次专题党课,按民政部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要求和总会党委安排,部直管的142家社会组织和总会480多个会员单位,共600多家单位约1.5万人在线上同步参会,在此,我再次代表中华慈善总会,向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的信任表示衷心感谢!向各兄弟单位、会员单位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在线上线下参加这次专题党课。下面,我结合慈善工作实际,以“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谈一些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初步体会,与大家交流。共分四个部分:

一、党的二十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宏伟蓝图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拥戴、对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充分肯定,是众望所归,是党心民心军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继续掌舵领航,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一定能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

大会和全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政治过硬信念坚定,是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具有很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政治觉悟和能力的政治家集团。这个领导集体,结构合理、朝气蓬勃,既有十九届继续提名留任的同志,也有一批60后年富力强新进入政治局的同志,党内认可度高,群众基础好。中央领导层顺利实现新老交替,说明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后继有人,永葆青春和生机活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为我们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大会通过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揭示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大意义,宣示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历史方位,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战略和重要举措,体现了我们百年大党立志复兴的宏伟志向、引领时代的责任担当、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自我革命的坚定意志,是一个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必将对中国未来五年乃至三十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在初步学习中,我有五点体会: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和初心使命。二十大报告再次郑重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正是这样的政治品格,使得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够把前进目标转化为广大人民的奋斗实践,能够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第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特别是近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为我们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报告特别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做到这“两个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既是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前进的方向指引,也是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思想武器。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是二十大报告最重要的理论建树之一,在国内外引发高度关注。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要专门讲述。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我们党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增强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第五,新时代社会组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社会定位和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要求。一是把推进社会组织协商作为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内容。提出“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社会组织协商,列入“七大协商”的重要内容,与政党、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基层协商并列起来,作为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专门强调了社会组织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二十大报告在去年经济工作会的提法“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上,专门增加了“社会组织”,突出了社会组织在慈善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对发展慈善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在党的建设中专门强调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总书记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要求“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我们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再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发展变迁过程。纵观人类发展史和现代化历程,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样性,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看,从社会制度上划分,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地域上划分,有欧美或西方的现代化和中国等国的现代化;从社会领域的角度划分,有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上,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努力,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和孙中山毕生奋斗的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方案都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艰苦卓绝探索,这既是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寻路,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在深刻总结我党历史的基础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为延续百年的现代化“道路之争”指明了方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随即展开。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迈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新的视角在深刻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断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为我党在新时代的中心任务。他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重要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9项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最新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它既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又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的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总体布局,展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转型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新的深刻认识,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历史智慧,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既体现了对世界现代化建设有益经验的借鉴,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上的超越,不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光明大道,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在学习中,我有五方面体会: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一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揭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质及其弊端,并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固有矛盾出发证明了其必然消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思考和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二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勾勒了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宏观构想,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强调的“自由王国”,即“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三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阐释。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结构、发展道路和规律时,提出了跨越“卡丁夫峡谷”的重要理论,得出了东方社会可以实现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结论,为东方国家走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四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与超越。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标准并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一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西方现代化历史,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二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弊病的认识。一般而言,西方现代化道路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扬长避短。三是对苏联及东欧现代化历程的反思。苏联现代化历程一度深刻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与方式,而苏联的衰落和解体,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基于对苏联历史及其现代化建设的反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十月革命的风吹进来了,但我们党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苏联式的党。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仍然走自己路,所以我们才有今天。”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华文化优势的充分彰显,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创造性发展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价值理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特征的和平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和为贵”“以德服人”等价值理念。二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和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涵养、历史经验、政治智慧、经世理念、修身之道等,全面体现中华文化的治国之道的精髓。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中庸之道、辩证思维、入世求实观念等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创新性发展。三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了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也大大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历史发展成就的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一是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根本依据,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成为确定全党任务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消除了绝对贫困,使我们站在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高度,站在了现代化事业发展历史的新起点。三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高度,总书记提出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和促进现代化事业发展。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普遍规律与中国自身特殊性相结合,形成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重要论述寄托着总书记对包括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事业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殷切希望,是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特别是对公益慈善组织和慈善从业人员的巨大鼓舞和精神激励。

虽然慈善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但中国慈善与西方慈善在历史沿革、文化基因、社会功能、政治属性、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国慈善事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善发展之路。它既不是中国传统慈善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西方现代慈善事业的照抄照搬,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慈善文化的精神内涵,借鉴国外慈善事业成功经验,融合现代慈善体系特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慈善发展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在推进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治理、弘扬优秀文化等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第一,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宗旨,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治理现化的生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的重要参与者,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从现实来讲,一方面,中国慈善事业在改革开放后的重启复苏以及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须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在法治建设、组织建设、监管服务、社会动员、舆论引导等方面给予的引领、帮扶和支持;另一方面,慈善事业作为汇聚社会爱心、参与扶贫济困的伟大事业,心系广大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和弱势群体疾苦安危,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是党的宗旨的重要实践和生动体现。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的发展进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宗旨、响应党的号召、当好党的助手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第二,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慈善事业是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各类社会主体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性、生理性和发展性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是社会各界自觉自愿参与的资源和财富流动,也是第三次分配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提出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10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第三,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生动诠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之中,慈善是闪烁不息的耀眼光芒,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从儒家的仁者爱人、民为邦本思想,到道家的乐善好施、天人合一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互助共济学说,再到佛家的善恶因缘、悲悯众生等教义,都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和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慈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慈善的价值诉求,都与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有着内在的联系。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不仅能够在物质层面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能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引导向上向善的社会价值取向,促进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第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要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方面,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已经涵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等诸多领域,不仅是政府社会救助制度的有益补充,还在拓展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社会运行中自我调节的一种具体方式,联接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与重要的民生保障制度,联接突发事件应对与日常社会治理,联接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帮扶困难群体、解决群众关切、化解社会矛盾、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四、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把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解决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既是新时代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也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和肩负的光荣使命。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慈善事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全面加强慈善组织党建工作,在慈善工作领域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确保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工作大局,确保一以贯之地践行党的为民宗旨、及时响应党的号召、忠诚当好党的助手,确保慈善行业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在全社会集聚起万众一心、慈心善举助力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正能量。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慈善领域法治建设。加强慈善领域法治建设、完善慈善事业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2016年《慈善法》颁布施行后,中央和地方共出台400余份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依法治善的新时代。经过六年的实践发展,我国慈善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各界对修订慈善法的呼声日益高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精神,更好地适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于去年正式启动了慈善法修订工作,这是我国民生社会领域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事关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修法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形成了修订草案的第八稿,争取于今年十二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相信,在党中央、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下,慈善法修订工作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法治基础一定会更加坚实稳固。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已经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从分散化个人行为走向规范化社会事业,从少数精英慈善走向大众慈善,从狭义济困慈善走向关注社会进步的广义慈善,但我国慈善事业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与党中央对慈善事业的定位仍有较大差距,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这是制约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下一步,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树立积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税收、财政、金融、土地等综合激励政策;要坚持和倡导慈善公益的自愿原则,建立慈善捐赠、慈善志愿服务记录和信用激励制度,将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社会公众投身慈善事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落实寓管理于服务的工作理念,优化慈善监管体制机制,拓宽慈善参与领域,进一步激发蕴藏在社会中的慈善正能量。

四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慈善文化。慈善文化是慈善精神的外化,是慈善事业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国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捐赠者的精神鼓励还不够,公民的慈善意识、全社会的慈善文化氛围以及公共舆论对慈善行为的友好程度仍不尽如人意。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加大对慈善行为的褒奖已成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慈善表彰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各级协调配套的慈善表彰体系,争取将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提升为国家级奖励项目,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社会影响较大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予以表彰奖励,激发更多社会力量投身慈善事业。另一方面,要推进慈善文化和慈善教育体系建设,将慈善文化建设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鼓励慈善理论研究和文化弘扬,积极推动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加大对慈善组织、慈善人物、慈善事迹的宣传,促进全社会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共同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慈善行业自身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行业领导体制和组织架构。但从现实情况看,仍然存在慈善行业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慈善行业生态发展不完善、慈善组织自身治理能力偏弱等问题。推动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改革完善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制度,注重培育慈善行业组织和枢纽型慈善组织,推动形成层次清晰、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慈善组织良性生态格局,建立慈善行业协同联动机制,提升自律能力和自治水平;要注重慈善组织自身治理能力建设,优化慈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规定,促进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创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透明、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专业化能力;要加强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开展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建立健全慈善行业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公益慈善事业的从业吸引力和人才凝聚力。

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蓝图已经绘就,前景更加光明。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努力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应有力量!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换一换